俄乌战争持续至今,每一天都在改写着残酷的篇章。据战争研究所(ISW)多个方面数据显示,在 2025 年前 4 个月,俄军占领了乌克兰 1627 平方公里的领土,然而,这背后却是高达 16.06 万人的伤亡代价,平均下来,每占领 1 平方公里的土地,就有 99 名俄军士兵倒下 。如此惊人的数据,将俄军在战场上采用的 “绞肉机” 战术再次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。
所谓 “绞肉机” 战术,并非俄军首创,它是一种以高兵力密度和进攻强度来试图压垮敌方防线的残酷打法。其核心在于不计较个体伤亡,通过一波又一波的兵力冲击,从物理和心理上双重消耗敌人。在俄乌冲突的东部战场,尤其是顿巴斯地区,这一战术特征表现得淋漓尽致。
在作战过程中,俄军常常集结大量兵力,以近乎 “人海” 的态势冲向乌军阵地。这种战术需要士兵们具备极高的勇气和服从性,他们在炮火的掩护下,冒着敌人密集的火力网奋勇向前。从军事角度看,这一战术旨在利用兵力优势,突破乌军防线的薄弱点,一旦成功撕开缺口,后续部队便能迅速扩大战果,实现战术目标。但同时,这种战术也使得俄军士兵面临着极高的伤亡风险,因为在敌方严阵以待的情况下,每前进一步都可能付出惨重代价。
俄罗斯之所以在乌克兰战场上采用 “绞肉机” 战术,背后有着诸多复杂的因素。
从战略层面来看,随着战争的推进,双方进入了长期的相持阶段。在这种情况下,俄军希望能够通过大规模的进攻行动,迅速打破僵局,占领更多具有战略意义的地区,为后续的谈判或战争走向创造有利条件。例如,在一些关键城市和交通枢纽的争夺中,俄军认为只有通过强大的兵力投入,才能确保对这些地区的控制权。
在兵力结构上,俄罗斯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储备,具备实施大规模军事行动的基础。同时,部分动员兵和新入伍士兵在经过短期训练后便投入战场,他们在战术素养和作战经验上相对欠缺,难以执行更复杂、精细的战术行动。“绞肉机” 战术相对简单直接,更易于大规模士兵群体的执行,某些特定的程度上能发挥人数优势。
此外,战场局势的复杂性也限制了俄军的战术选择。乌克兰军队在西方的支持下,构建了较为坚固的防线,并配备了先进的武器装备,包括反坦克导弹、防空系统等。在面对这样的对手时,常规的小规模、高机动性的战术难以取得理想效果,迫使俄军采取更为强硬、暴力的进攻方式。
武赫勒德尔市的争夺战堪称 “绞肉机” 战术的典型战例。在这场战斗中,俄军对这座位于顿巴斯地区的城市发起了猛烈进攻。为了夺取武赫勒德尔市的控制权,俄军投入了大量兵力,采取连续的正面冲锋战术。
乌军则依托城市周边的有利地形,构筑了坚固的防御工事,布置了密集的火力网。俄军士兵在进攻过程中,不断遭受乌军来自地面和空中的火力打击。尽管面临着巨大的伤亡,俄军依然持续发起冲锋,试图突破乌军防线。
然而,这场战斗的结果对俄军而言并不理想。虽然付出了惨重的人员受伤或死亡代价,但在战斗初期,俄军的推进速度缓慢,战果甚微。大量士兵的伤亡不仅给俄军带来了巨大的人员损失,也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影响了军队士气。这一战例充分体现了 “绞肉机” 战术在面对顽强抵抗时的残酷性和局限性。
俄军的 “绞肉机” 战术引发了广泛的争议。从积极方面来看,在某些情况下,这种战术确实能够对敌方防线造成巨大压力,实现一定的战术目标,例如在部分地区成功突破乌军防线,占领战略要地。通过强大的兵力冲击,能够打乱敌方的防御部署,为后续作战创造机会。
但从人道主义和军事战略的长远角度来看,这一战术饱受诟病。巨大的人员伤亡无疑给俄罗斯国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,每一个士兵的牺牲背后都是一个家庭的悲痛。大量年轻士兵的伤亡,不仅对军队的战斗力产生了潜在影响,也引发了国内民众对战争的反思和担忧。
在军事战略上,过度依赖 “绞肉机” 战术可能会引起俄军在战术灵活性上的缺失。长期采用这种高伤亡的打法,容易让敌人摸清作战规律,进而针对性地加强防御。同时,随着战争的持续,这种战术的边际效益逐渐递减,在付出慢慢的变多的伤亡代价后,所能取得的战果却越来越有限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上一篇: 仕佳光子微跌016% 数据中心产品布局与光芯片产能受重视
下一篇: 大陆军钢铁激流vs北约技能拼盘:俄乌用百万人伤亡换来的编制重构